在我国的一些城市里,可以看到这样的离奇景观:不少小男孩儿在其长辈的刻意虑缀下,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性格爱好,朝着女性化倾向迈进。尤其逢年过节抑或双体日,放眼大街小巷及公共娱乐场所,时常可见小男孩着花衣,甚至浓妆艳抹。为此,尽管一些心理专家和社会工作者接连通过媒体,吁请人们提防这股不正常风气的蔓延,但依然挡不往有些家长看来似乎颇为时髦的浪潮。
笔者前不久就接连遇到于此有关的事:那天外出去公园,见一年轻女子带着一个约莫二三岁穿戴得花儿般的孩子,起先还以为是个女孩子。可是当母亲让孩子在旁边小便时,听看孩子撒娇的声音,再细看孩子方知自己搞错了:他分明是个男孩,只不过着一身女装,头发也梳理成了偏向女性化的式样。
几天后,在一家文化用品商店里见到的一幕又吸引了我:一个六七岁身着一着女性化衣服的小男孩,显然是看中了一个黄颜色,上有大幅女童卡通形象的书包,一定要买。而那位妈妈却指点着那个已放在柜台上、印有“阿迪达斯”硕大英文标记的书包,设法让强子改变主意,“那是女生用的,这才是男生用的,又是名牌,难道不比那个好吗?”我在不远处观察着这令人颇感兴趣的一慕,想见识一下那位母亲究竟用什么好办法来说服孩子。然而,很遗憾,结果是做母亲的反被孩子“说服”了,不得不掏钱买下那个黄颜色的“女孩子书包”。
生活中类似的镜头是不少的。细细地想去,男孩子偏爱女性化用品这多多少少有些让人感到不是滋昧。
然而让人深感不是滋昧的还远不止这些,在此种氛围中,有些即使从“外包装”上看的确不失为男子汉的小男孩,在心理上也多多少少有些女性化。一位家长曾向我抱怨,他那已经上小学的儿子,很是缺乏男子汉的气质,在学校里遇事胆小,不爱同男同学交往,倒是和班里的女同学挺合得来。他举例说,一次他去学校接儿子,在教室里没找到他,操场上一群正在玩球的孩子中也不见其踪影。正纳闷,忽闻听校园后有孩子的嘻闹声,走过去一看,差点儿没把他气昏过去,原来儿子正夹在一伙女孩子中间玩吹泡泡糖的游戏。 一些男孩女性化,责任多半在于孩子的母亲。也许是出于对孩子的宠爱吧,在相当一部分家庭中有些年轻的母亲在孩子尚十分幻小之时,就偏爱于把他们打扮得十分女孩子气,还自以为是地认力这能让孩子显得与众不同。殊不知,如此“与众不同”的穿戴,虽说或许能引起旁人不失善意的注目,甚或认为你的儿子长得女孩子般秀气,从而获得虚荣心的满足。但与此同时,孩子亦极可能由此开始了足可让你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为其担忧的心理上的畸形发展。也有不少男孩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他们在家庭环境中受周围太多女性长辈及女性小伙伴的呵护、宠爱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性情、言谈举止,以及平时的爱好更是出落得几乎无处不像女孩子。虽说这些家庭中“塑造”孩子的长辈们有些做法情有可原,但无论是否具有科学根据,古来“三岁看老”的说这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
诚然,正如一位搞儿童心理咨询的专家对我说,现在30岁以内的年轻母亲之所以要如此装扮孩子,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是,在她们的童年没有穿花衣、抹胭脂的权利,所以她们总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笔者相信这位专家所说是事实,但即便如此,年轻的母亲们也不该感情用事,更不应该弥补个人儿时的缺憾而影响到强子的心理健康。
促成眼下这股都市奇异景观的原因当然远不止上述这些。例如今天的儿童服装市场,不少专门从事儿童服装生产的厂家及其经销商,为了尽量吸引家长以便获得更大利润。在儿童服装的设计上特意缩小男女童装在式样和花色品种上的差异。在一家商店里,我在一排女性化味道更浓一些的童装前驻足,试探着对一位营业小姐说:“这衣服式样和花色都不错,如有类似的男装就好了。”那位小姐当即回答说:“这衣服就是男孩子穿的,当然女孩子也可以穿。”我不解地问:“你们这儿所售童装不分男女?”她笑道:“基本如此。”随即又三句话不离本行地向我发动宣传攻势,说什麽这些服装都是热销的,劝我也给孩子买一套。
对于男童偏爱女孩装之类的社会现象,尽管多数人表示了不敢恭维的态度,乃至生活中常有人对某些男士的“娘娘腔”多有啧言,可是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年轻父母不以内然,依然乐此不疲,那是因为事情也许尚未发展到令他们感到担忧的地步。笔者固然毫无指手划脚地要求他人如何如何的意思,不过有一点,年轻父母必须了解并引起重视:具有阳刚之气的男性与女性化了的男子,社会对他们的看法以及欢迎的程度,从来都是不一样的。